“十年磨一剑”在生物制药领域一直都是常态,新药研发长期伴随着“高成本、高风险、长周期”的困境。一款新药从生物发现到获批上市,一般需要耗时10年以上、投入数十亿美元,且成功率不足10%。而AI正逐步改变这一现状。
“这就是我们每年节省近千万元研发成本的‘制胜法宝’。”日前,站在杭州德睿智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睿智药”)机房门口,公司创始人兼CEO牛张明万分自豪。这里看不到传统药企里密集的实验架和玻璃器皿,取而代之的是其自主研发的正在高速运转的一站式AI药物研发平台。
该平台由Molecule Pro™一站式AI药物设计平台、PharmKG™医药知识图谱平台和Molecule Dance™蛋白质动态模拟平台三大组件协同作业,全面覆盖新药研发关键环节,在数字世界中模拟推理实验结果,快速预测出最有希望的候选药物,将早期候选分子筛选效率提升10倍以上,省去传统实验中耗时费力的试错过程。
留学瑞典卡罗琳医学院期间,牛张明跨界攻读计算机科学与生物制药,这一复合背景使他敏锐洞察到计算机技术与传统药物研发结合的可能。于是,他萌生了以人工智能重构药物研发“配方”的构想,并在一家德国主板上市的AI医疗公司担任CTO沉淀磨炼。直到看到浙江省对生命健康科创高地的重磅布局,以及钱塘区日益成熟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牛张明毅然决定回国创业,为中国AI制药产业赋能助力。
2021年落地钱塘后,德睿智药专注于构建一站式AI驱动新药研发平台,借助集群化、工程化的AI技术,将早期药物研发的成本和周期降低超50%以上,同时显著提升效率与成果质量。
“我们正在用AI工具重新定义制药的过程。”牛张明说,企业还拥有一支来自顶尖院校和跨国药企的多领域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团队。研发期间,AI专家会根据生物学家和药化专家的需求,开发和优化算法模型;生物学家则通过实验验证AI模型的预测结果,并反馈给AI团队,算法工程师与科学家协同作业促使德睿自研大模型持续优化与迭代。
德睿智药的研发成果印证了AI制药的巨大潜力。比如,他们首个自主研发的GLP-1RA小分子口服新药项目,启动后8个月内、合成不到100个全新的小分子即完成了PCC(临床前候选化合物)确认,在19个月内获得了美国FDA的新药临床批件。
“相比传统模式,我们大约节约了1年半至3年时间和超过50%的研发成本。”牛张明表示。该项目已于今年5月完成IIb期临床试验,目前正积极推进III期临床,并计划于2028年获得新药上市许可(NDA)。牛张明介绍,MDR-001项目不仅成本低、安全性高,疗效也相当出众——24周可降低体重10%以上,有望为全球减重患者提供新的口服治疗方案。
德睿智药的突破并非偶然。在其背后,是钱塘精准而前瞻的产业生态支撑。近年来,钱塘抢先布局“AI+生物医药”新赛道,深化“六链融合”模式,通过组建钱塘“AI智药”创新联合体、设立产业基金、制定政策等方式,全方位赋能企业从药物研发、临床研究到审批上市的全过程。
目前,杭州医药港已形成覆盖上下游的成熟产业生态,为企业打通从技术到产品、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关键路径提供了坚实基础。作为核心企业之一,德睿智药已与默沙东、上海美迪西、德琪医药、皓元医药、海正药业等10余家头部跨国及上市企业达成多项药物管线或AI技术研发商业合作,交易订单总额超亿美元。
同时,德睿智药也在逐步拓宽国际市场深化全球化布局。其已于英国和新加坡设立海外研究中心,与当地机构及高校共同推进AI驱动的抗衰老创新疗法研究。公司预计最快明年完成新一轮融资,并启动IPO进程。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Qz2SA4Rv2X9FvyDRnCk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