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AI引领药物研发新浪潮,探秘德睿智药创始人的创新之旅

2024-01-04

【从0到1】是由SparkX主办的科创播客。SparkX持续对话世界知名科学家、学者、创始人、投资人和生态伙伴,分享他们的科创故事。

本期嘉宾:牛张明,德睿智药创始人

采访人:王键,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博士生

 

在这个充满变革与创新的时代,德睿智药,这家专注于AI驱动创新药物研发的企业,正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技术实力,引领着药物研发的新浪潮。在这篇深度采访中,我们将走进德睿智药的内部世界,探索这家公司如何通过结合人工智能与药物研发,推动医疗科技的巨大进步。

德睿智药的创始人,一位拥有丰富欧美上市公司研发与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士,将与我们分享他的创业之旅,以及如何将AI技术应用于药物的研发中。他的经历和见解,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洞察AI在药物研发领域巨大潜力的机会,也让我们了解到了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与一个创业者的决策。

在这篇采访中,我们将深入了解德睿智药如何通过AI技术,有效地降低药物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同时提高药物的质量和成功率。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当前AI技术在生物制药领域的局限性,以及这些挑战如何被创新性的思维和技术所克服

这是一次深度对话,通过它,我们不仅能够窥见一个革命性技术如何被应用于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还能够领略到一个创业者的执着与激情,以及他如何在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中,寻找到差异化的优势,并实现所谓的“弯道超车”。让我们一起跟随德睿智药的创始人,探索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行业。

 


公司愿景&个人背景

问:请简要介绍您公司的愿景

答:众所周知创新药研发都面临着周期长、投入高、风险大的痛点。根据德勤2020年的报告显示,药物研发的平均成本已从2010年的11.88亿美元增长至21.68亿美元。高额的研发成本会导致像《我不是药神》电影中所描绘的那样,许多普通患者因无法承受昂贵的药费而陷入困境。我们希望通过平台化、工程化的AI技术,加速新药研发的同时降低成本,把更好的药物更快地送到患者手中,从而让大家有更好的生活质量。具体来说,通过我们的技术,可以把新药研发的早期成本和研发周期降低50%或以上,并且将新药研发早期成功率系统性的提高,药物质量也能获得极大提升。

问:请简述一下您的经历

答:我是德睿智药的创始人/CEO,有10年的欧美上市公司研发/管理工作经验。我曾担任德国上市AI医疗公司董事/CTO并帮助公司在德国主板上市。曾共同领导了多个国际项目包括了Horizon 2020“欧盟创新药物计划” (千万欧元项目)与Wellcome Leap “AI+抗衰老“(数百万美元项目)。在学术方面,我发表过30多篇SCI论文,其中包括多篇刊登在Nature和Cell子刊上的论文。同时我主导的AI方案曾多次获得国际AI顶级竞赛的前10名荣誉,包括ACM KDD CUP等。


AI助力创新药研发 – 机遇和挑战

问:为什么AI能在生物领域大放异彩?是AI的哪些优势能够帮助生物行业?

答:AI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强大计算能力来高效处理、分析和解读生物学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而加速生物学研究。

生命系统由于其高度的复杂性,涉及到的数据不仅跨越多个层次和尺度,而且其中的信息是相互关联的。尤其是随着高通量技术的进步,生物学领域产生的数据量呈爆炸性增长,例如蛋白质的序列数据已经超过了十亿条。如何从这些海量而复杂的数据中提炼信息、发现其中的规律,并进一步驱动药物的研发和创新,不仅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机遇

目前我们在不断的探索运用AI技术在更多生物领域的落地场景,其中包括了辅助靶点发现,机理阐述,药物药物相互作用预测等。例如德睿智药在2023年与一家世界前五国际药企刚达成的技术合作就是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医学知识图谱应用场景。我们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机会可以跟学界与业界的朋友一起探讨AI在生物领域的更多应用。

问:AI如何赋能药物研发?

答:我希望通过将AI应用于药物研发领域可以带给大家更好的生活,把更好的药更快的送到患者手中。回顾2018年,DeepMind团队便通过Alphafold2解决了困扰科学家50多年的蛋白质结构预测难题。这一成就不仅让众多AI技术和制药企业看到了AI在药物研发中的潜力,也鼓舞了像我这样的研究者。对于我和我的团队,利用AI技术在制药领域有望大规模产出效果更优的药物,并加速其进入临床阶段,为全球的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健康。

以德睿智药为例,我们研发的AI制药平台“Molecule Pro”,实现了在小分子新药临床前研发中节省约50%以上的周期和成本。在AI技术的协助下,我们的MDR-001项目在短短8个月内就完成了PCC确认,远远快于行业内的平均3-5年时间。进一步地,我们迅速进行了IND研究和申报,并在项目启动后的第19个月成功获得了美国FDA的临床批准。今年我们已经开始临床IIa期的实验,目前已经比较明确地证明了我们药物的潜力,在安全性上比国际前十药企的产品有数倍的提高。未来极有可能成为同类最优的药物,在AI的帮助下,我们能把真正的最优潜力的药物快速研发并推进到临床阶段。

问:你们具体着重于哪些疾病的药物研发?为什么?

答:我们主要在做难成药的靶点研究,现在自研的管线和合作项目大概60%都是肿瘤类的药物,其他还包括代谢和免疫类药物。针对这些使用传统的技术很难研制出来的药物,我们更大的计算平台降本增效,希望不仅要做出品质更好的药物,还要大大提高成功率。

我们的首个自研产品是一款GLP-1RA小分子口服新药MDR-001,现在已经启动了IIa期临床。这款药物主要针对减肥和二型糖尿病,存在很大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并且未来有可能扩展更多个适应症,同类靶点的药物在脂肪肝、神经退行疾病以及慢性肾病等适应症的临床研究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数据。

与此同时,MDR-001属于一种β-arrestin 2 高选择性 GLP-1受体激动剂,能够避免β-arrestin 1招募导致的问题,临床前和初步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出了同类最优潜力,可能带来更好的临床获益。这也正是我们的差异化优势之一。

问:在哪些其他领域,AI将继续展现出色的表现?

答: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明确看到AI正在逐渐渗透至各个传统领域,解决一系列原先令人头疼的问题。农业、生产和制造业以及畜牧业等传统行业,都已经有许多公司和企业开始利用AI和数据分析来针对性地解决其长期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标。随着我们对AI及其本质的理解越来越深入,我坚信这种技术将会更加普及。不仅仅是在高科技领域,即便是在传统领域,AI也将结合基础科学的最新进展,推动新一代技术和产品的不断创新与升级。

问:目前AI有哪些短板,需要其他技术来补充?

答:AI无疑是新药研发中的得力助手。在这个领域,AI技术的引入意味着我们可以以更低的早期研发成本获得更高的效率。然而,如何恰当地运用AI到生物制药领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何用AI最大效率的解决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需要考虑的第一件事情。我们需要用一种抽象的方法重新审视并定义问题,确定真正需要解决的核心难题。这要求AI专家与药物化学家、生物学家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学者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经过不断的调整和磨合,才能发挥AI在药物研发中的最大潜能。

问:你们相对于竞争者的独特之处在哪?

答:在新药研发领域,我们正置身于一场错位的全球化竞争之中,以我们当前的管线项目为例,我们的主要竞争对手都位于美国,其中包括了许多全球顶尖的大型药企。从我的角度看,我希望我们能借鉴移动支付等技术所带来的颠覆性模式,实现所谓的“弯道超车” ,并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走在行业的前列。我们正着力于采用平台化的技术手段来研发真正的创新药物,并且希望将这些原创技术的核心能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此来解决现实世界中迫切的需求和问题。

问:药物发现需要生物实验来验证。你们是自己来做实验还是与其他实验室合作?

答:我们主要与上市药企及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公司(CRO)进行深度合作。通过我们的平台所设计的药物,我们通常会委托合作的CRO进行生物学和动物实验验证。我们目前正在与美迪西,国内的一个上市CRO行业龙头紧密合作,也会共同研发一系列同类首创(First-in-Class)的肿瘤新药。


创业初心与心得

问:是什么激发了您对创业的兴趣?

答:通过科学改善大家的生活。最早在学校念书的时候,我就关注到了AI和生物制药领域结合的这个领域。我研究生在瑞典的卡罗琳医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最先进的科研中心(Centre for Molecular Medicine)的计算制药(Computational Medicine)课题组工作。当时我的研究生导师兴奋的跟我们说由于基因测序领域的重大突破和数据积累,可能人类离Precision Medicine(精准医疗)的实现越来越近了。

可是之后在2017年初,我的一位亲人得了肿瘤,我回国照顾她。发现不同主治医生在选择药物和治疗方案时有不同的看法,依旧需要作为患者家属的我查询很多药物临床资料以及科研论文才能明白病情和治疗方案,并且最终需要患者家属自己选择治疗方案。

我发现又过了7年,所谓的Precision Medicine还是远远没有被实现,不管是在国内还是海外。非常惋惜,但它同时说明这个领域还有巨大的挑战与机遇。这也是我创业的初衷,希望可以通过科技改善大家的生活,希望通过通过AI 技术系统性地解决一些传统方式难以解决的问题。

问:创业中有哪些难忘的事情?

答:我并不是在获得融资后才决定回国。当我初次回国时,我的团队仅有我和之前在德国公司的两位年轻AI算法科学家。尽管我们满腔热情,心中充满梦想,但当时更多的是面对诸多未知。从创业之初到获得天使轮融资的这段时间,我们并没有工资。除了睡觉,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努力工作,甚至经常在公司过夜。我清晰地记得,在元旦和春节期间,我们还在办公室连夜编写算法,为了尽快完成与上市药企合作的CRO订单。那是我们创业历程中最为艰难的日子。幸运的是,一切的付出都得到了回报,我们成功交付了CRO订单,并成功获得了天使轮融资。从2021年初创立至今,公司已经成功完成了3轮累计约5000万美元的融资。

问:讲述一下融资经历。有什么心得?

答:融资需要注意的事情有很多,其中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是找到合适的创业合伙人与初始团队。以我们公司的团队为例,我是计算机+机器学习背景,在德国做过一家主板上市的AI医药公司,踩过比大部分人更多的坑。负责药物化学设计的是我们一位非常出色的联合创始人,他是北大药学院的博士,在头部的药企有10多年工作经验,他做过的三个药物已经获批上市了,目前还有十多个药物在临床阶段,在他的指导和反馈下,我们AI团队也在不断地学习成长,迭代与进化。生物学团队负责人是剑桥大学医学院副院长,英国两院院士,是一位顶级的生物学家。他和他的团队曾经发现过接近二十个生物机学疾病靶点以及信号通路。其他的团队成员大多来自国际国内一线大药企(阿斯利康,罗氏等)及国外(上市)AI制药公司(比如Exscientia, Iktos等)。有一个靠谱的团队是创业的基础。

问:您在创业中学到的最重要的教训是什么?是否有什么创业心得可以分享?对于想创业的新人,有什么建议?

答:对于创业者而言,我认为做自己真正喜欢(passionate about)的事情是最重要的,选择自己发自内心真正喜欢的事情,才会抵抗现实的压力。至少在创业这个领域,我们的压力很大,差不多每周要工作100-120小时,基本上除了睡觉都是在工作,而且整个的创业过程就像爬山,一山更比一山高,我们永远在面临新的更大的挑战,所以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非常重要。

问:你们公司所处在的创业阶段以及对于未来发展的展望。

答:德睿智药正在经历一个飞速的发展时期。我们正积极地推进新药项目和平台的研发,并与全球知名高校和国际前五的MNC建立深入的技术合作关系。展望未来,我们的首要目标是在AI制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如顺利地推进MDR-001的后续临床试验,并争取在未来五年内成功推出原研新药。同时,我们也计划加速AI技术平台的商业化应用,以此为跳板,进一步扩展公司的全球业务和拓展海外市场。我们已经在英国伦敦设立了海外办公室。对于那些热衷于创新技术和新药研发的朋友,我们热烈欢迎你们加入德睿智药,与我们共同推动创新,造福全球。


展望

问:您是否在研究领域以外有其他的成就或兴趣爱好?

答:我从小有着环游世界和踢足球的梦想。我一直也比较幸运,后来在瑞典工作的时候踢过瑞典半职业的足球联赛,在30岁之前也去过50多个国家了。

问:分享一下最近公司的成功案例。

答:我们在包括前沿技术研发,管线与公众认可这几个方向近期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前沿技术研发方向,我们成功地获得了来自新加坡主权基金和美国生命健康领域投资基金Wellcome Leap数百万美金的科研项目资金,致力于“AI+抗衰老”的前沿研究。这也是全球抗衰老领域科研转换的最领先项目。在这方面,我们有幸与奥斯陆大学、剑桥大学和帝国理工学院的世界顶尖专家学者共同合作。我们的研究基于自研的AI大语言模型和PharmKG知识图谱平台,旨在研发新一代的抗衰老治疗方法。此外,我们的研究团队已在Nature系列期刊和ICML顶级会议上发表了多篇与人工智能制药相关的论文,内容覆盖了化合物可解释性、大语言模型、药物重新定位等当前的热点领域。

之前我曾提到,我们的首个自研新药MDR-001在今年上半年已成功进入I期临床研究,并在9月加速启动了II期临床。这对于公司来说无疑是关键的里程碑。除此之外,我们成功获得了2个具有Best-in-Class(同类最优)潜力和1个First-in-Class(同类首创)的临床前候选化合物(PCC),公司在AI辅助设计下已累计提名4个PCC分子,这显示了我们在新药项目上的持续进展。

今年,德睿智药被列入了多个权威榜单,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被福布斯评为“2023年亚太区最值得关注的企业百强”。该榜单在中国大陆仅有11家企业入选。

问:对于潜在合作伙伴、潜在员工想说什么?

答:我希望我们能够共同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通过不断的尝试和进步,系统地提高创新药物的研发效率和成功概率,从而为更多患者带来更优质的药物。

问:有没有想补充表达的?

答:科技向善与人类福祉息息相关。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对我们来说不仅是商业机会,也能创造更多社会价值。早日研发出质量更好的药物,为患者解决病痛,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好,是我们一直秉持的初心和使命。


关于SparkX

SparkX是注册于英国伦敦的非营利科创组织,其核心成员来自英国顶尖科研机构、高校和科创公司。通过运营科创社区,举办科创峰会、创新创业大赛、孵化加速营等活动,打造原创科创内容和科技产品,拥有核心技术的科研人员完成科创项目从0到1,促进跨学科、跨国界的科创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目前社区成功聚集超过 2000 名科创生态伙伴, 主要成员为博士博后及青年学者、创业者,并邀请到包括诺奖得主、中英院士在内的国际知名学者、科技公司创始人等作为导师。